8月15日,是妻子展文蓮的百日祭,按照濟南商河的風俗,桂軍(jun) 民會(hui) 在太陽落山之後去祭奠,“陪她說說話,放她喜歡聽的音樂(le) ,帶著她喜歡的花,就好了。”
2017年5月8日,49歲的展文蓮因肺癌去世。去世前,她的家人代她完成了遺體(ti) 捐獻登記手續,決(jue) 定在死後接受一項人體(ti) 冷凍手術,將她的遺體(ti) 存放在容積2000升、零下196℃的液氮罐內(nei) ——這也被認為(wei) 是中國本土首例人體(ti) 全身冷凍術。
保存展文蓮遺體(ti) 的液氮罐。銀豐(feng) 研究院供圖
山東(dong) 銀豐(feng) 生命科學研究院和山東(dong) 大學齊魯醫院共同實施了這項長達兩(liang) 天的手術。據山東(dong) 銀豐(feng) 生命科學研究院介紹,在主治醫生宣布展文蓮臨(lin) 床死亡之後的兩(liang) 分鍾內(nei) ,幾位臨(lin) 床響應專(zhuan) 家向她的體(ti) 內(nei) 注射了抗凝、抗氧化和中樞神經營養(yang) 等藥物,並通過循環係統快速輸注冰鹽水進行物理降溫,同時實施氣管插管,啟動呼吸機和Lucas2等心肺支持設備,以保障身體(ti) 供血供氧,維持機體(ti) 生理功能。十三分鍾後,展文蓮又被轉運至銀豐(feng) 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運用微創雙通路體(ti) 外循環灌注技術,在特製低溫手術台上通過體(ti) 外循環技術將體(ti) 溫降至18℃左右,開始進行血液置換和多個(ge) 梯度的冷凍保護劑灌注。這些程序完成後,展文蓮被轉移至一個(ge) 大跨度自動程序降溫設備中深度降溫至零下190℃左右。
5月10日,在山東(dong) 銀豐(feng) 生命科學研究院低溫醫學研究中心,桂軍(jun) 民見到降溫完成以後的妻子躺在特製的床上:她的頭露出來,鎖骨以下蓋著看不見,但從(cong) 臉部可以看出,因為(wei) 脫水,稍微瘦了一點,像睡著了,很放鬆很安詳。15秒後,展文蓮被轉移至超低溫的液氮罐中長期保存,期待未來有一天可能被“複活”。
人體(ti) 冷凍術寄托了人類對未來的期許,但也是一項前沿而有爭(zheng) 議的技術。世界上有三大提供冷凍人體(ti) 業(ye) 務的機構,其中總部位於(yu) 美國亞(ya) 利桑那州的阿爾科生命延續基金在1976年進行了他們(men) 的首例人體(ti) 冷凍術。但目前為(wei) 止,世界上的人體(ti) 冷凍機構能操作的隻有冷凍和保管,“複活”尚無先例——冷凍和“複蘇”過程中可能麵臨(lin) 嚴(yan) 重的細胞損傷(shang) ,使得保存尤其困難。因此,這項技術更多被認為(wei) 是一種商業(ye) 行為(wei) 。
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低溫生物醫學工程學北京市重點實驗室主任劉靜此前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現階段的人體(ti) 凍存更接近於(yu) 一種遺體(ti) 保存服務。樂(le) 觀地說,隨著未來新科技的湧現,打破人體(ti) 冷凍的技術難題,從(cong) 而實現複蘇、存活,也並非一定不可能,但需要艱苦卓絕與(yu) 極具創新的科學探險。如果攻克這一技術難題,將是人類最重大的科技突破之一。人類將因此突破年齡的限製,實現星際旅行,並“任意切換生命進程”,應用在永葆青春以及對抗疾病等方麵。
不過,時任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lun) 理學部主任沈銘賢曾表示,盡管我國法律沒有禁止人體(ti) 冷凍和長期保存的規定,但這一打破生命周期的行為(wei) 可能對醫學倫(lun) 理形成巨大挑戰。
49歲的桂軍(jun) 民是濟南一家事業(ye) 單位的工作人員,一向健康的妻子突然患上肺癌後,他的生活驟然改變,得知妻子疾病無法治愈後,他將妻子送進臨(lin) 終關(guan) 懷醫院,機緣巧合接觸到人體(ti) 冷凍技術後,他沒有經曆太長世俗觀念的掙紮。
夫妻倆(lia) 都很讚同遺體(ti) 捐獻,覺得人走了,“總得給社會(hui) 留點什麽(me) ,能用的全給人家用了,用不了的剩下骨頭架子,給送到學校的解剖室去,掛那兒(er) 也行。”
“未來的技術,我們(men) 隻能期待以後的事情了。即使活不過來,也可以為(wei) 醫學做一點貢獻。”桂軍(jun) 民對澎湃新聞記者說。